注意!注意!我國將從4月1日起開征環保稅,隨著2017年環保風暴,漲價熱潮過去以后,今年2018年4月的又一輪更強勢的環保整改指令的下達,隨之漲價風波勢在必行。
到今年4月份進行的第二輪26+2城市的環保督查,被督查的企業幾百萬家,環保不合格率高達近七成。在此輪長達近2年的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,大量違法企業被責令關停限改,表面看,一方面環保督察關停一部分違規企業,壓縮了一定的產能;另一方面,環保督察的限改,要求企業進行環保設備升級整改,加大了企業的環保設備經費投入,造成企業運營成本的增加。這些原因的疊加,給了原材料企業充足的漲價理由。
回顧以往可以看出,原材料企業每次上調產品價格的理由非常一致,都是環保督察加大了企業的環保成本以及生產成本才上調價格的。但業內有人指出,造成原材料價格瘋漲的局面,環保督察或許只是一個幌子,它只是為那些原材料企業提供了漲價的借口。
環保督查成為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理由
據不完全統計,在過去的幾年,原材料行業產能有50%是過剩產能。環保督察要求關停的,都是違規違法的“散亂污”企業,因為這部分過剩產能的存在,長期以來,使產品同質化嚴重,導致市場低價惡性競爭,嚴重擾亂了行業的市場秩序,此輪環保督察,給那些合法合規的中大型企業營造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。也就是說,此次環保督察壓縮的產能,是本應該關停的,壓縮的產能對市場的供給影響并不大。
此外,環保督察還造成部分不規范企業的設備升級改造,相關企業認為,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。事實上,多輪漲價,都是大型企業帶頭漲價,而這些大企業相對比較規范,環保設備升級改造對他們的影響也不大。
其實部分行業已經進入寡頭格局
在原材料領域,事實上,話語權掌握在大企業手里,許多中小型企業沒有話語權。每一輪環保督察都成了大企業的漲價借口。中小型企業因為實力不足,環保設施不全,技術團隊力量不強,市場份額不穩定,很難與大企業一起共進退,反而市場份額正在被大企業一點點的蠶食。
最終原材料的瘋狂會傳導到機械市場,現在各企業已經開始陸續在進行價格調整,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傳導到終端市場,最終每一個消費者會成為這次“價格狂歡”的最后買單者。